家庭作为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载体。而亲子关系是人类自出生起最先接触到的人际关系模型,也是子女与父母最先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紧密关系。亲子依恋作为家庭这一微观系统的重要一部分,对个体的社会性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亲子依恋的好坏对个体适应家庭外的社会生活和完善社会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一种持久的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情感联系。亲子依恋是指婴儿与他的照顾者通过广泛接触和交流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感情联系。依恋不等于依赖,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一经形成,就可能会持续一生,并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母亲的抚养质量是孩子是否能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决定性因素。母亲是否能够提供敏感性的照顾,是否能够接受孩子、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决定着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
二、依恋的类型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测验,从婴儿和母亲的研究中界定了亲子依恋的三种类型。
安全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关心负责,体验到这种依恋的婴儿知道妈妈的负责和亲切,甚至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也不负责,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三、不同依恋类型儿童今后的发展
1、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敏感的照顾,这意味着一旦他们有需求,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且满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婴儿时期,这种能力表现为成功唤起父母关注的能力;长大之后,这种能力的表现方式就变得更为复杂多样。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即早期形成的这种自我效能感(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好这件事,并且对此充满信心)会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依赖水平。相反,非安全型儿童则没有这么乐观。焦虑型的儿童非常担心父母会离自己而去,所以需要他们时时刻刻的陪伴,从而在生活中更加依赖父母或者其他依恋对象。而逃避型的儿童则表现得冷漠、不合群。其实这些外表看来非常独立的孩子,内心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2、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在情绪发展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一般来说,安全型的儿童会形成更强的共情能力,即更能够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绪,并且能够帮助他人缓解消极情绪。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绪智力。与之相比,焦虑型的儿童更容易产生焦虑,特别是在与母亲分离的时候。这里所指的分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分离,也包括心理上的分离,比如,感觉到被母亲拒绝、讨厌、厌恶或者抛弃。他们在遇到其他人的消极情绪时,会产生混乱,分不清那是别人的情绪还是自己的情绪。回避型和
定向型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愤怒。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回避型的儿童长大后会产生更多的敌意或者有攻击性行为。同时,他们的共情能力往往很低,无法知觉他人的消极情绪。
3、依恋类型也会影响到后期的社交关系。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关系。他们在这段关系中形成的认识、掌握的经验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未来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后期还会产生心理病理障碍。一般来说,焦虑型儿童可能形成焦虑障碍,而回避型儿童和定向型儿童更可能产生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和人格障碍。当然,这些问题也并不一定会产生,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个体的依恋类型也有可能发生改变,从而降低这些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依恋类型能够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交能力、人际关系等的发展,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婴儿会形成哪一种依恋类型,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期与母亲的互动中形成的。母亲应该关注孩子,及时、准确地注意到孩子的意图并给以一致的满足,以接受、关爱、鼓励孩子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就能够形成安全型依恋。相反,如果母亲比较迟钝,对孩子的需求信号不够敏感,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他们就会形成非安全型依恋。
(图/文:赵一品 审核:鲍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