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自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小孩子的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时候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儿童从出生到7岁这一阶段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其社会化始于家庭。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家庭结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家长教养观念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和人数。
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
二是主干家庭,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
三是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即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离异等造成的家庭结构缺损。
二、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不同作用
在核心家庭中,由于只有两代家庭成员家庭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交往增多容易形成亲密感情,这种亲密感情是父母对儿女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认识容易达成一致。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影响较大。但由于家庭成员少,孩子的交往对象单一,不利于形成较强的交往能力。
核心家庭教养建议:
在这类家庭中,父母的感情经营是家庭关系维系的重点,父母如果能够较好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矛盾,经营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核心家庭中孩子可以感受到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父母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最适宜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核心家庭还应该注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到社区中去参加活动,与社区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交往,弥补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员较少,缺少交往机会的问题。
在主干家庭中,由于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层次较复杂儿童可以同时和几代人交往学习长辈们的相处方式锻炼各种适应社会生活的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但在这种家庭中,家长之间容易引起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两种家庭结构又被称为“完整家庭”。
主干家庭教养建议:
主干家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理念分歧,由于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年龄差异和所受教育的差异导致他们之间对待教育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祖辈往往更容易表现出溺爱孩子,这一点跟年轻家长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因此,主干家庭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尽量去缩小祖辈和父辈之间教育理念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可以经常就孩子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商讨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产生教育意见上的分歧。
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被称为“缺损家庭”。生长在这类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所受的影响取决于儿童的性别年龄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原因以及父母的态度。有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对儿童造成的伤害要大于自然死亡带来的伤害。这类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亲子关系等社会性发展方面往往出现不良的现象。如果父母离异了,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仍能进行沟通,双方能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这样将会大大降低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作用。
单亲家庭的教养建议:
1、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2、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
3、在家庭成员中树立一个替代性榜样
孩子和父母一方生活,客观上缺少另一方的爱,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替代性榜样,有利于孩子更好的成长。孩子和母亲一起生活时,可以让孩子的舅舅、姨夫等成为孩子的男性榜样;孩子和父亲一起生活,可以让姑姑、奶奶等成为替代,给予母性的关怀。
4、父母双方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孩子
目前不少离婚的父母,在离婚前争吵、反目,离婚后,还继续相互仇恨,不相往来,使儿童不胜痛苦。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如果父母双方确实能够为孩子着想,那么不仅离婚后能继续关心子女,离婚前也不应该相互诋毁、仇恨,以免刺伤孩子的心灵。
总的来说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赵一品 审核:鲍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