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拓展】“以歌为药”用音乐治疗助力特殊儿童发展

发布者:教师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4-03-25浏览次数:18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摘自《毛诗序》


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也是一种可以去倾听、辨别、感受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声音的途径。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干预过程,它是将节奏、律动、舞蹈、语言、乐器演奏、唱歌等融合到一起的综合性治疗,挖掘特殊儿童本身的音乐能力和潜能,以音乐为媒介与儿童建立连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特殊儿童在音乐中提高专注力、记忆力、反应力、协调能力、对自我情绪的表达、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合作等能力。




一、音乐治疗包括哪些?

·音乐聆听:听觉体验

·音乐触觉:触觉体验

·歌曲演唱:在聆听的基础上,留空接唱

·音乐运动:创造性的运动/舞蹈、节奏训练和模仿

·音乐游戏:在游戏中增加感官或者社交的体验

·即兴发音:歌唱单独或者组合的音;伴随正确的音调变化或者呼吸

·即兴演奏:个体或者团体的即兴模仿、演奏




二、音乐治疗有什么作用?

1.提高语言能力。在音乐中学习歌唱、歌谣等,改善特殊儿童的语言功能。

2.恢复肢体协调能力。在音乐中锻炼肌肉伸张能力,伴随着音乐运动,可以特殊儿童恢复肢体协调感和肌肉能力。

3.在音乐活动中达到社会交往的目的。

4.在音乐活动中建立自信心,治疗师帮助特殊儿童在音乐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三、如何分阶段开展音乐治疗?

(以下内容依据学者陆玫的观点总结概括)

1.探索阶段

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语言障碍较为严重,排斥接触周围的人,是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而健康的人际交往,是缓解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特殊儿童对各类乐器有浓厚的兴趣,在演奏乐器时,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在遭遇问题时,其会产生向他人求助的欲望。向他人求助的过程,正是特殊儿童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将演奏乐器作为探索阶段的主要活动,并在适当的情况下,与特殊儿童一起演奏乐器,携手探索音乐世界。

2.信任关系建立阶段 

经过探索阶段,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此后,教师要以音乐治疗为抓手,创设多样的趣味性活动,引导特殊儿童参与其中,借此与其建立信任关系,为其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控制不良行为做好准备。

3.行为控制阶段 

不良行为正是特殊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不良行为具有直观性和可感性,教师可以直接发现,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通过开展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大部分特殊儿童能够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此便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观察和指导,帮助其控制不良行为,减少心理问题。

4.音乐能力发展阶段 

音乐能力发展阶段是教师以特殊儿童发展情况为基础,为其提供进一步发展空间的阶段。在此阶段,特殊儿童可以体验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从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对此,在音乐能力发展阶段,教师应立足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为其创设多样的音乐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刘欣  审核:鲍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