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幼儿园博物馆教育?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是一种集博物意识、博物经验和博物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化教育,它为幼儿提供了广博的经验场域和操作体系,是幼儿回归常识,探究自然、认识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幼儿化特征。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博物馆教育为幼儿创设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它通过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片、影像等载体直观、形象地向幼儿立体地呈现人类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一主题,幼儿则可通过全感官来认识该主题所涉及的知识和经验,其学习不一定来自教师的组织和有目的性的引导。第二,博物馆教育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博物馆教育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学习,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学习进程的控制也可由幼儿自主决定。第三,博物馆教育为幼儿提供的经验具有整体性,博物馆种类繁多的藏品为幼儿的认知加工活动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对象。
二、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目标
1.发展幼儿的博物意识和探究精神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对各种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进行收集和展览,其所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广博性、历史性和联系性的追求,其对幼儿发展的促进首先就在于在思想和意识层面引导幼儿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的整体认识,在于激发幼儿对人类世界及自然的认知与探究冲动。
2.发展幼儿的博物经验
博物馆的种类繁多,藏品种类也十分广泛,如昆虫馆不仅收藏各种不同类型的昆虫,还收集不同成长阶段的昆虫,围绕昆虫而衍生的昆虫的进化历史、成长环境等,无不为幼儿经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3.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博物馆教育可以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针对幼儿的博物馆教育不是简单的参观和游览,它是允许幼儿与藏品进行密切互动的,多样的主题和变化的表现形态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出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三、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
1.儿童性原则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不应以知识的习得为目的,而应以促进儿童博物意识、博物经验和博物能力为出发点,它需要在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上充分体现儿童性的原则。在理念上,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应以拓展儿童的经验以及发展儿童的能力为目标,一切为幼儿未掌握但又需要习得的经验都可被纳入博物的概念范畴。在内容组织上,除了各种如工业、自然、民俗、历史、艺术等专门的博物馆之外,幼儿园也可围绕幼儿的学习需要来建构。比如,由幼儿自己收集的种子构成的种子博物馆,这就属于儿童意义上的“博物馆”。在实践方式上,博物馆教育应该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博物馆教育。
2.生成性原则
生成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不断拓展博物馆的范畴,并根据儿童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不断生成更高水平的博物馆教育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在幼儿园内依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学习需要不断形成新的主题“博物馆”,让儿童能在新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和自我探究中提升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要从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在博物馆教育的主题、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注重生成性,要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通过不断迭代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经验、思维、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3.支持性原则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给定条件的非正式学习,它没有固定的组织模式,如果没有有效的支持,幼儿的学习就可能只停留于表层的经验感知。1因此,教师在开展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须强化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活动主题,这些主题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还需围绕主题,提供丰富和有层次性的材料;另一方面,当儿童力有不逮时,教师要能给予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可以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被运用,也可以在需要整体提升幼儿的经验层次时由教师主动给予。
幼儿园博物馆教育,一件关于好奇心、游戏和学习的正经事。
本文观点来自于朱晓琼《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实施原则与策略》,发表于2023年第7期《学前教育研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林钰清 审核:鲍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