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当中,约3000万人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需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教师、学校、社会都应了解儿童神经精神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早期识别发育障碍,共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有一类小朋友没办法交朋友,也因此成为了“被排斥的小幼儿。”他们通常只能和某些特定的家人交流。当面对较为陌生的人时,就会身体僵住,视线回避。无论对方怎么释放善意,也只能给予极其有限的肢体和语言回应,仿佛被命运扼住了咽喉。这一类小朋友,是很多大人口中“内向的幼儿”。
一、什么是儿童期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指的是儿童持久的害怕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在这些场合当中,儿童被暴露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者是被其他人过多的关注的时候出现的焦虑反应。常表现为对于社交场合或者是与人接触的时候明显或强烈的恐惧,极力回避害怕社交场合,不能回避则出现与疾病相关的脸红、颤抖、出汗、口吃等躯体症状,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学习功能等。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起病较早的精神障碍,约有半数患者于13岁前起病,与成年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表现相似,但与儿童期的害羞不一样,社交焦虑障碍儿童的这种焦虑不仅仅出现在与成人互动时,在同伴交往时也同样存在这种显著的焦虑。
二、儿童期社交焦虑障碍的表现
1.不同的表现形式:儿童期社交焦虑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患儿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依恋某人等;也有可能表现为选择性缄默,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情境中缄默不语,但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却又能言语自如。
2.消极的先占观念:经常具有消极的先占观念,如怕自己说话脸红、怕当众出丑或失败、怕被同伴拒绝。
3.反复出现害怕:反复出现对社交情境的害怕,程度超出了与其年龄相符合的正常范围,并出现社会功能失常。
三、如何应对儿童期社交焦虑障碍
身为教师,对于他们的“胆小”,要多一些温暖有力的支持、理解、同情和耐心。因为他们设想的都是最差的情形,例如“别人一定会拒绝自己”,“自己一定是冒犯了别人”等等。这些想象让他们止步不前。所以教师要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负面的,教他们用更合理和正面的理由去解释他人的行为,把他们消极多疑的想法替换掉,从而培养正确理解他人的技能。
接着,我们和幼儿一起找到导火线。是场景、肢体、语言还是表情让人紧张呢?大多数幼儿说不出自己为什么不对劲。这样的慌乱会令他们陷入恶性循环里。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局外人把正在发生的全貌勾勒出来。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和总结,发散思维寻找解决方法。
由于想法僵化,他们对突发状况很难正面接受,需要教师反复预告接下来的变化。教师可以和幼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交朋友的过程,让他们模仿找话题、倾听、回应和拓展话题等沟通技巧。无论是上台还是聊天,多次的演练,回顾都是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借助录像让幼儿更明确地对比现实和他们脑海里想象的场景。
另外,心理的恐惧会反应在身体上。在他们紧张焦虑的时候,肌肉会紧张发抖,心跳加快,脸红,声音颤动和恶心想吐。这些身体的不适会印证他们觉得无能和丢脸的假设,因为幼儿未能很清晰的连接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反应。
所以教师要提醒幼儿,紧张的时候身体是会发生变化,让他们了解原因,以及这是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呼吸和肌肉去调整的,从而阻止他们继续在失控的状态下负面评价自己。他们非常需要表扬和鼓励来获得成就感。所以我们可以给幼儿设定具体可行的小目标,及时给予他们肯定,不错过每一个小小的挑战和成功。
人际交往中迈出第一步是最难的。可以帮助幼儿去和小朋友们主动打招呼,以此作为榜样。但不要干预过多,留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去尝试下一步。如果太着急,可能幼儿刚开口,就被打断了。本来他们的自信心不足,这样的一个小动作,很可能让他们又缩回去保护壳里。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表情和肢体变化,如果感受到了幼儿的无助不安,就可以适时再推他们一把。教师可以让幼儿从结识年纪较大的成年人或幼儿开始,逐步把对象低龄化。数量也是从1—2个逐步递增。固定的玩伴可以让幼儿学会发展长期的人际关系。
年幼的幼儿也会有丰富的情绪
他们在努力,在挣扎
对于他们的焦虑
让我们给予更多的同理心去支持他们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刘 欣 审核:鲍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