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美育+德育”的深度融合,以艺术之美涵养青年学子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华诞到来之际,美育教研室精心策划的“百花齐放 生生不息——76载中国图景与艺术表达”展览近日在校B东大厅隆重启幕,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政大课,引导广大学子从76载恢弘壮阔的中国图景中感悟中国艺术的百花齐放,中国社会发展的百花齐放,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铭记于心、传扬于行。
本次展览打破了传统艺术展的单一观赏模式,在OBE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创新采用了“学生主导、共同策展”的形式。学生围绕“76载中国图景”这一宏大主题,推荐自己心目中能够反映国家发展、民族精神、时代风貌或生活变迁的各类艺术作品。推荐范围涵盖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建筑、影视等,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同学推荐的作品中,既有《开国大典》、《香港回归》等记录历史丰碑的绘画作品,也有展现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的音乐作品;既有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感人瞬间,也有描绘都市繁华、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建设成就。更令人动容的是,同学们在提交作品时,附上了情真意切的“推荐阐释”。他们或从艺术技法入手,或从历史背景剖析,或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或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娓娓道来作品如何触动其心灵,深情讲述如何从这些艺术表达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并表示要将作品所承载的奋斗精神融入日常学习与未来事业,让“生生不息”的薪火代代相传。
24税收吴姝睿同学推荐了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她表示:“作品创新地融合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构图方式。画家并未固守单一视角,而是通过适当拉长天安门城楼的横向比例,使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与广场上的群众均得以清晰呈现,既突出核心人物的庄重感,又传递出‘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体氛围。画面上毛泽东主席宣读公告的坚定神态,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脸上的喜悦与希望,彰显出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这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需要补足的精神之钙,青年一代的我们应不忘历史,砥砺前行,用自己的专业才学与青春热情,为伟大的祖国增光添彩。”
“我推荐的是《信仰》雕塑作品”,24环设刘桉意在阐释中写道,“作品以71位不同时代的共产党员宣誓群像,构筑起跨越百年的精神丰碑。作品采用汉白玉材质,庄重纯净,寓意共产党人清澈坚定的初心。人物按四大历史阶段有序布局,既形成时间轴线,又以统一的宣誓姿态形成视觉整体,象征精神传承的连续性与凝聚力。每个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神情姿态各异,共同汇聚成一部立体而恢弘的党史画卷。”
“这座雕塑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国家建设进程中精神动力的深刻诠释。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信仰为基石,推动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它无声却有力,让人感受到使命的接续与时代的重量,也映照出中国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坚不可摧的精神底色。”
校长俞安平、书记王军、副校长王薇、校长助理孟琪璐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王军书记致开幕词,俞安平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展览是对全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学校深化五育融合模式的一次创新实践。
前来观展的师生驻足于一件件作品前,仔细阅读、聆听同学们的推荐阐释,深受触动。25学前周梓涵在观看后感慨道:“这个展览形式非常新颖,看到同学们自己推荐和解读的作品,感觉特别亲切,也特别能引起自己的共鸣。尤其是那些结合个人经历的阐释,让我从艺术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脉搏和一代代人的奋斗精神,这比单纯看作品介绍印象深多了。”教师教育学院田春等老师表示:“这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策展和阐释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被动受教育’到‘主动思考与内化’的转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现场浓厚的艺术氛围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交织,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与思想认同。
此次活动,是学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活动将美育熏陶与德育内化有机统一,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推荐、阐释与讲解艺术作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爱国主义的自我教育中深刻感悟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潜移默化地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时代责任感,主动地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从而内生地铭记历史使命,自觉地传扬奋斗精神,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鲍文娟 图:衣晓东 陆李 黎想 视频:马嘉顺 审核:鲍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