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江苏省第十四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学前教育组赛事圆满落幕。为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学发展,我院于11月5日组织教研交流活动,围绕学生在“即兴幼儿故事表演”中的表现展开深入研讨。学前理论教研室及艺术教研室的教师共同参与,就学生故事表演能力的培养路径展开交流。

一、看见成长:从赛场表现看学生故事表演素养
活动中,与会教师结合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展开了积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即兴幼儿故事表演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快速思维、叙事构建、角色演绎和情感表达等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许多学生在面对即兴命题时,能够迅速构思出情节完整、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教育潜力,充分体现了我院日常人才培养的成效。
二、教学反思:课程联动中的“破”与“立”
围绕学生在故事表演中表现出的能力差异,与会教师从课程教学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就相关课程的优化提出了建议。《儿童文学》课程任课教师李惠提出,《儿童文学》课程不仅要重视经典故事的阅读与赏析,更应成为学生创编故事能力的重要支撑。她建议,课程中应强化对故事结构、角色塑造和叙事模式的解析与训练,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故事素材库”,使其在面对不同主题时能够灵活调用、快速构建逻辑清晰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内容。《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任课教师田春指出,在注重语音规范和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表演性表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力。她建议,课程应加强声音塑造、情绪传达、节奏控制等方面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表演与幼儿建立情感连接,实现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故事讲述。

三、共研共创:探索“表演素养”的系统培养
研讨中,教师们围绕如何系统提升学生的故事表演能力展开了热烈讨论。学前理论教研室谢方圆老师认为,故事表演能力是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需要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协同发力。她提出,理论类课程如《儿童文学》及各领域活动设计课程应提供内容框架与叙事逻辑,而技能类课程如《幼儿教师口语》《戏剧表演》等则需强化表达与演绎技巧,共同构建学生的“表演素养”。艺术教研室罗华老师回应表示,艺术类课程将重点围绕肢体表达、情境创设和即兴表演等方面展开教学,与理论课程形成互补,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赛事表现的复盘,更是一次围绕核心教学能力的深度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应进一步打破课程壁垒,加强跨教研室协作,推动形成“以赛促教、以教助赛”的良性机制。
(图/文:田春 审核:鲍文娟)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478号